SMILE RADIO 石川廣播文學

鄉土情

8 ‧ Jun
1273

潘陣氏

埔里有一間出名的古屋,主人姓潘,有人稱呼叫“潘陣氏”家族,潘之祖先是早期的平埔族,本來是住在台灣西部海岸、平地,清朝時,因為漢人大量渡海移民台灣,勢力壓過本地的平埔族,因為他們不想跟漢人居住紛紛移到後山,在埔里定居,所以埔里可以說是台灣平埔族,最後一個避風港。   

埔里的地勢跟台北市一樣,是一個盆地,四面環山,埔里的四面有關刀山圍著,西邊有守城大山,隔壁山是牛眠山,牛眠山看起來像一隻牛在睡覺,本來叫做牛睏山,後來改做現在的牛眠山。   

埔里原名叫埔里社,本來邵族布農族的家族勢力是南邊,清朝政府都稱之為是南番,住在北邊的泰雅族眉裏社叫北番,一邊南番一邊北番,為什麼這三大家族會將這個地方改做平埔的里,其中有一段平埔族跟漢人不和的歷史,這是滿清時代的事了….   埔里在清朝以前,分做三個部落,泰雅族佔東北邊,布農族佔東南邊,邵族佔南半邊,滿清將布農族跟泰雅族歸類叫做生番,因為他們不肯繳稅給滿清政府,不跟滿清溝通,所以清朝叫他們生番。   

邵族的人有繳稅,有聽話叫做化番,肯歸順的叫化番,在台灣西部、宜蘭平地的八大平埔族叫做熟番,熟番是說全部歸順清朝政府的制度的平地番,當時在埔里南半邊的邵族,因為人口少,北邊的泰雅族勢力愈來愈大,邵族感覺威脅很大,剛好這個時後許多外面平埔族想要搬進來山內,找不到移民地方,於是派人來跟邵族的頭目接洽,邵族為了要鞏固自己的地盤,因而答應同時撥出埔里南部一部份的土地,讓外來的平埔族開墾、種作,他們一面可以收租,一面可以結合為生命共同體,扺抗外來的侵犯,邵族這個計劃非常成功,邵族跟平地來的平埔族勢力愈來愈大,泰雅族本來最大,卻變少數民族,後來只好退出埔里平地。   

但是,平埔族移民來埔里的人愈來愈多,多到超過邵族有一百倍以上,埔里變成平埔族的天下,埔里街、南興街的天上聖母廟恆吉宮,都是平埔族清朝同治十年蓋的,還有茄苳腳的“天賜嬸”的詞,也是平埔人紀念,邵族出一個女英雄的廟,這個邵族的女英雄到底什麼人,她是何方神聖,能讓不同族的人蓋\廟功俸,後面在予以說明。

天賜嬸到底什麼出身,能讓平埔族蓋一間祠來拜,天賜嬸是水社邵族人的女兒,她嫁給埔里的漢人叫杜天賜(亦有人叫杜天水)清朝道光年間,草屯的平埔族北投社,這個部落的人去埔里打獵,遇到邵族社的人,草屯北投社的平埔熟番便跟山內的邵族化番訴苦。

草屯北投社對邵族水社說漢人惡劣,仗著人多,欺負平埔族太過,土地被他們強佔去,不知該如何?天賜老婆聽到如此,就建議北投社之人搬來埔里,不要跟漢人糾纏,一方面可以互相合作,扺抗外來的侵犯。   

草屯北投社的人聽一聽覺得有理,回來之後便開始移到埔里定居,前面說過埔里勢力最大是泰雅族,泰雅族看了不順眼,有一回出動攻擊草屯來的平埔族,天賜嬸馬上發動邵族的人馬,出兵援助平埔族,聯合對付蠻橫的泰雅族,這回,泰雅族終於不是對手,兵敗如山倒,之後識時務自動搬走,離開埔里平地。  

 平埔族為了感謝天賜嬏,天賜嬸往生之後,就為她蓋一間廟祠早晚朝拜,希望天賜嬸在天之靈,保佑平埔族人的安全,這便是埔里天賜嬸的廟祠由來故事